1.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结尾,有一个重要人物出场,就是董卓。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董卓对于汉末的历史发展以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都是一个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当然,这种影响是反面的,是被人所唾弃的。
且让我们翻开《三国志·董卓传》(三国志卷六,魏书六),来看看这位以残暴著名的大军阀的生平。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裴注所引的《英雄记》记载,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做过颍川纶氏尉。董卓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哥哥早年就去世了,有个弟弟叫董旻,字叔颖。
虽然家世算不上贵盛,但董卓年轻时也和曹操、袁绍等纨绔子弟一样,喜欢任侠。《董卓传》说他:“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于诸豪帅相结。”
和羌人首领结交,熟悉边地情形,这是董卓一生事业的起点。后来,董卓回到家乡耕种,有一些羌人首领去看望他,董卓非常豪爽,杀掉了耕牛来款待他们,这些人非常感动,回去后凑了各种牲畜一千多头送给董卓。
裴注所引的《吴书》记载,郡里任命董卓为吏,负责捕盗。匈奴人常常劫掠边境,掳掠百姓,凉州刺史征辟董卓为从事,让他领兵讨捕,董卓大破匈奴,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就把董卓推荐给朝廷,司徒袁隗征辟董卓为掾。
汉桓帝末年,董卓担任羽林郎。董卓武艺出众,力气很大,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经常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
后来,董卓以军司马的身份跟随中郎将张奂出征并州立了功劳,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并赐缣九千匹。董卓得到赏赐后全部分给了下属的官吏和士兵,他这时并不贪财,而且也能得到部下的拥护。
之后,董卓先后担任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等职位。《英雄记》记载:“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黄巾起义爆发后,董卓以中郎将的身份讨伐黄巾,却吃了败仗。《三国演义》第一回里描写的就是此时的情形。
董卓免职接受审问,后来得到了赦免。韩遂等人在凉州发动叛乱后,朝廷再次起用董卓为中郎将抵抗韩遂。
朝廷先派左车骑将军皇甫嵩领军出征,董卓为副。随后,皇甫嵩因作战不利被罢免。朝廷又任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袁滂为副,和叛军在美阳县对峙。
初战不利,张温召见董卓,董卓来晚了,张温责备董卓,董卓并不服气,言语很无礼。张温的参军孙坚就劝张温趁机杀掉董卓,以此来立威,但张温没有答应。
后来,叛军败回凉州金城郡榆中县,张温派遣周慎率三万人追击,董卓愿意领兵接应周慎,张温不答应,让董卓带领三万人讨伐先零羌。
董卓在望垣硖北被几万羌人、匈奴人包围,军粮不足,形势危急。董卓让士兵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外宣称是捕鱼,实际上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然后再掘开了堤堰。等叛军发现后,河水已经很深了,无法渡过。
当初张温派出有六路人马,其中五路人马,包括周慎都以失败告终,只有董卓的军队全员退回,屯兵在右扶风。朝廷因此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董卓慢慢变成了一个不听朝廷指挥的地方军阀。
裴注所引的《灵帝纪》记载,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征召董卓为少府,让他把手下士兵交给左将军皇甫嵩。董卓不肯受命,上书推辞说:“我下属的湟中义从、匈奴士兵都来拦住我的车,苦求我不要抛弃他们,我制止不了他们,只能留下来宽慰他们,如果有情况有变我再向朝廷汇报。”对此,朝廷也无可奈何。
第二年,灵帝得了重病,下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董卓接受了任命,但是不肯交出军队,再次上书说:“我掌兵十年,士兵和我的关系太好了,都要为我卖命,我乞求带这帮士兵去并州,效力边陲。”董卓就带了五千士兵向并州出发,但走到河东郡就停留不走了,想要观察朝廷的形势。
2.
灵帝驾崩后,少帝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想要诛杀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想要胁迫太后,就密令董卓带兵进京诛杀宦官张让等人。
正在徘徊观望的董卓得到命令,自然是大喜过望,就立刻向京师进发。但还没等他赶到,何进就被宦官杀害,中常侍段珪等劫持皇帝逃离了皇宫,京城大乱。
对于野心勃勃的董卓来说,这个极好的机会当然不会放过,他立即带领军队到北芒山迎接皇帝回到皇宫。
裴注引用的张璠的《汉纪》记载,少帝当时十四岁,陈留王九岁,兄弟二人被宦官劫持,后来宦官投河自杀,二人在夜里步行,想要回到皇宫,因为夜色昏暗,他们只好跟着萤火虫的光芒行走,走了好几里,才得到百姓的露车载送。
裴注所引的《献帝春秋》记载,在此之前,洛阳有童谣流传:“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董卓赶到京城,屯驻在显阳苑,打听到皇帝被劫持上了北芒山,于是又向北芒山赶去。
《三国演义》里所写的细节和这些基本相同。
接着,董卓抓住机会,一举掌握了京城的兵权。在这个过程中,董卓充分显示了阴谋家的手段。
其实董卓从凉州带入京城的军队并不多,并不能震慑众人,但董卓巧妙地耍了一个小伎俩就骗过了汉朝的一众公卿。裴注引用的《九州春秋》记载,董卓初入洛阳,步兵骑兵加起来不过三千人,他就让士兵白天进城,晚上再悄悄地出城,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进城,并且宣言说“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们都不知道,以为董卓的兵马多得不可胜数。
当时,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何进的弟弟何苗担任车骑将军。《英雄记》记载,何进的部将吴匡怀疑何苗和宦官同谋,就对士兵说:“杀大将军者,车骑也。”他就带兵和董卓的弟弟董旻一起杀死了何苗。
何进和何苗的部下没有了归属,就都投奔了董卓。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掉了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下。这样,整个京都的兵权就都集中到了董卓的手里。
在乱世之中,掌握了军队也就掌握了政权。董卓先任司空,后又升为太尉,朝政大权在握。
但他还是觉得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于是就想做一件大事来巩固声望,那就是——废立。
董卓随后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也就是汉献帝。不久,他又派人杀死了弘农王和何太后。
据说董卓当初见到少帝时就有了废立的想法。裴注所引的《典略》记载,当初在北芒山下,少帝刘辩见到飞驰而来的董卓军队,吓得大哭。《献帝纪》记载,董卓救了少帝后和少帝谈话,少帝惊吓过度,话也说不清楚。董卓就又和陈留王谈话,问他祸乱是怎么发生的。陈留王把事情从头说到尾,清清楚楚,没有遗漏。董卓很高兴,心里就有了废立的想法。
《献帝纪》还记载,董卓在朝会上提出废立之事,并以霍光事为例,满朝公卿只有尚书卢植站出来反对,卢植侃侃而谈,董卓无言以对,气得罢会,想要寻找机会杀害卢植,但被蔡邕劝阻,卢植弃官逃亡。
立了新皇帝后,董卓进位为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权倾朝野。
3.
董卓有野心,也会玩弄阴谋手段,但却没有做大事的胸怀和谋略。和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不同,董卓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并没有表现出一丝雄心壮志,反而显示出了极度的残酷和暴虐。
《董卓传》记载:“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英雄记》记载,有一位侍御史去见董卓报告事情,忘了解下佩剑,董卓二话不说就杀了他。董卓还挖开了何苗的棺材,拖出他的尸体,肢解后丢在路边,又杀掉何苗的母亲,弃尸不准收敛。
史书里记载了董卓的许多恶行,他曾经派遣军队到阳城,正赶上社日,老百姓都在社庙集会。董卓的军队就杀掉了在场的所有男子,并砍下他们的头,然后架着牛车,装上妇女和财物,把人头挂在车辕上,浩浩荡荡地回到洛阳,说是攻打盗贼获胜了。进了城后,董卓下令把人头烧掉,掳掠的妇女分给士兵做婢妾。
董卓肆意侮辱宫女、公主,并不给朝廷留一丝脸面,还趁着何太后下葬的时候,开启了汉灵帝的陵墓,让人偷取里面的珍宝。
当然,董卓也不是一点好事也没做过。他曾为陈蕃、窦武以及在“第二次党锢”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也曾在幕僚们的建议下,亲近士人,征召名士(如荀爽、韩融、陈纪等人)入朝为官,其中,蔡邕成了董卓最信任的幕僚。
他还选拔大量名士(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担任地方要职,并且不计前嫌,对因厌恶自己而弃官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授以太守。
但和他的恶行相比,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而他提拔为地方官的这些名士也都一致反对他。
张扬、曹操等人在地方招兵买马,试图对抗董卓,东郡太守桥瑁甚至伪造了三公文书散发到各地州郡,陈述董卓的罪恶,呼吁各地起兵反董。
随之,广陵郡功曹臧洪说服太守张超,联合了他的哥哥陈留太守张邈一同起兵,兖州刺史刘岱也加入了进来。全国各地反董之势如野火燎原,关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
董卓派兵迎战,虽然打了胜仗,但见有这么多人反对他,心里恐惧不宁。他没有退敌之策,只想到了迁都避难一个主意。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提出迁都长安的计划,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因为反对而被免职。随之,董卓不顾朝臣反对,带着皇帝迁都长安,临走时,焚烧了洛阳宫殿,并发掘陵墓盗取宝物。
裴注所引的《续汉书》记载,董卓迁都时,部下士兵纵火焚烧了洛阳城,直烧到了城外百里之外,皇宫、宗庙、府库还有民家都被烧了个“扫地殄尽”。董卓给富贵人家随便安上一些罪名,抄没他们的财物,因此无辜冤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董卓迁都逃走,本是反董联盟进兵的好机会,但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大家各怀想法,不能齐心协力,反而互相争斗起来,随后各自散去。
这下,董卓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他自封为太师,号称“尚父”,乘坐的是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称“竿摩车”。
董卓又封他的弟弟董旻为左将军,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凡是董家宗族内外之人,都入朝为官。公卿大臣遇见董卓,都需要下车跪拜,而董卓不需要回礼,朝廷各要职部门(如三台、尚书)都需要到董卓的太师府汇报工作。
《英雄记》记载,连董卓的侍妾刚生下的还在怀抱之中的孩子,也都封了侯。董卓有个孙女叫董白,还没有到及笄之年,也被封为渭阳君。
权势虽然达到了巅峰,但董卓终究是个目光短浅之人。他在长安城东修筑堡垒居住,又在郿县(董卓封地)修筑坞堡,号称“郿坞”,在里面存放了大量搜刮来的财物,并作了三十年的粮食储备,他说:“我平定关东后,即雄踞天下,要是失败了,就守在郿坞养老。”
同时,董卓的残暴好杀也越来越严重。下属将领如果言语有冒犯董卓的,就会被当场处死,他还以叛逆的罪名诛杀了一些关中旧族。
有一次,董卓要去郿坞,公卿大臣都到长安城横门外为他送行,董卓设宴款待众人,却在宴席上把数百名诱降来的北地郡叛军士兵虐杀,有的割断舌头,有的斩掉手足,有的凿瞎眼睛,有的用大锅煮熟,没死去的在宴席前翻滚惨呼,宴会上的人吓得勺子、筷子都掉了,董卓却饮食自若。
还有一次,太史令望气,汇报说不久会有大臣被诛杀。董卓害怕预言会应验在自己身上,想起卫尉张温曾与自己不和,便指使人诬陷张温和袁术勾结,把张温抓到长安集市上活活用鞭子打死了。
《献帝纪》记载,董卓抓住反董军队的士兵,就用猪油浸透的布缠住身体,然后点火从脚上开始烧起。他还抓住了袁绍手下的豫州从事李延,用开水煮死了。董卓喜爱的一个胡人,恃宠放纵,被司隶校尉赵谦抓来判罪斩杀了,董卓非常生气,说:“就算是我喜欢的一只狗,还不想被人呵斥,何况是一个人呢?”但他一直敬畏赵谦,就把司隶都官抓来杀了以事报复。
董卓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董卓传》里说:“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裴注引用的《魏书》记载,董卓让司隶校尉刘嚣抓捕“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之人,统统处以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结果引发了大量的冤案,冤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董卓在长安执政期间,还毁坏了市场流通的五铢钱,用铜人等各种铜制品来铸造小钱。这种小钱制作得非常粗糙,甚至没有轮廓和文字,也没有磨光锉平,百姓都不愿意使用,最终导致市场紊乱,物价飞涨。
4.
恶贯满盈之人自然不能长久,就在董卓志得意满之时,一场针对他的密谋已然达成。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和董卓手下大将吕布共同谋划杀掉董卓。
当时,皇帝得了病刚刚好转,在未央殿大会群臣。
二十三日清晨,董卓乘车前往皇宫参加皇帝的庆祝会,吕布随从护卫。当董卓车队行到北掖门外时,吕布同郡人骑都尉李肃带着十几个亲兵手持长戟冲出,刺向董卓,董卓朝服内穿铠甲,所以未伤及要害。
李肃刺伤了董卓的手臂,并把他刺下车来,董卓大喊:“吕布何在?”这时候吕布不慌不忙地掏出了准备好的诏书,喊道:“有诏讨贼臣!”直到此时,董卓才发现吕布背叛了自己,大骂:“庸狗敢如是邪!”
吕布率众人上前将董卓当场斩杀,太师府主薄田景及仆人上前抱住董卓的尸体,吕布又将他们杀死,杀了这三人之后,在场的人都不敢动了。
关于董卓的被杀,《英雄记》里有一些很有趣的记载,也被《三国演义》所采纳。
比如在董卓被杀之前,当时有一首歌谣流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演义》里写作“十日上,不得生”)。”后人分析,“千里草”是个董字,“十日卜”是个卓字,“不生”,当然是死了,这首歌谣是在预示董卓的命运。当时还有一首歌叫《董逃》,大约是在暗示董卓逃跑。
还有一个道士在布上写了一个“吕”字让董卓看,董卓不知道这是在暗示吕布。
董卓死后,董家宗族无论老小都被杀死,董卓的母亲九十岁了,走到郿坞门口乞求免死,最后还是被杀掉了。
董卓被暴尸于市,尸体肥胖,油膏流了满地,看守尸体的小吏就在董卓的肚脐眼里安上了灯芯点着了,一直点了好几天。
董卓出行,衣服里面总穿着厚厚的铠甲,郿坞里藏了数不尽的金银,自以为进退有凭,谁知却落得个肚脐里点灯的结局。对此,苏轼有诗讽刺说:“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董卓的死讯传出后,士兵们都高呼万岁,百姓载歌载舞庆祝。
但随后,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作乱,攻陷长安后又互相火并,使整个关中地区陷入了战乱之中,东汉王朝风雨飘摇,终于走到了末路。
董卓专权,暴虐无道,不但彻底搅乱了东汉的朝政,而且直接造成了地方势力纷纷拥兵割据,不再服从中央的局面。所以,我们把董卓称之为东汉王朝的掘墓人实不为过。
董卓其人,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所获得的评价均甚为不佳。陈寿在《董卓传》结尾说“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裴松之也说“董卓自窃权柄,至于陨毙,计其日月,未盈三周,而祸崇山岳,毒流四海。其残贼之性,实豺狼不若”。
确实,董卓一味地残暴不仁,最终落得个恶贯满盈的下场也算得是罪有应得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