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受到“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轼被贬来到黄州。在这场劫难当中,苏轼几乎就要被处死了,幸亏宋代有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以及退隐的王安石也上书保全,才让苏轼免于一死,最终被发放到了黄州。
在这里,苏轼的整个命运得到了转变。
如果说之前的苏轼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那么说之后的苏轼完全不一样了。之前的苏轼以绝世之才渴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但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从此开始,他的人生开始有了变化。
在他之后的诗词中,多有对于人生的思考,多有对于命运的追问,多有对于山水景色的向往。更有如“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充满哲理的词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而在黄州,苏轼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名为“东坡居士”。对比李白的“青莲居士”、白居易的“香山居士”以及欧阳修的“六一居士”,苏轼的这个“东坡居士”好像有些寒碜。李白的号有佛教意味,白居易的号更有历史的积淀,欧阳修则有的是自身品味的沉积,而苏轼这个号,就是一块地。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是一首宋诗,题目就是《东坡》。苏轼的这首诗歌所写的就是一块普通的地,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所尽力经营的一块土地。当时苏轼被贬此地,生活极为窘迫,老友马正卿想办法帮他申请了一块土地,苏轼就在这里躬耕,甚至还在这里盖了一间起居室,名为“东坡雪堂”,而“东坡”之名也就开始流传开来。
开篇写“东坡”之地的景色,“雨洗东坡月色清”,雨过之后,整个东坡被冲刷一新,夜间的月亮照耀在土地之上,一片清丽之美。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市人行尽野人行”,那些“市人”都已经返回各自的家乡,只有像词人这样的“野人”在这里静静的感受这月色之美,感受这人生的滋味。
后两句是词人的感慨喟叹,“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不要再去嫌弃这里的土地没有城里中的那么平坦,毕竟这里还是荒郊意外。但是此时的词人苏轼心静如水,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苏轼一代才人,仕途中遭遇如此困境,怎能不让人叹息。少年时就成就进士之位,而后却因为乌台诗案险遭杀头,实在是让人感慨!当他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那进士的荣耀是否曾让他如鲠在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