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趣味生活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经典文学评论范文(读冯骥才新作两篇)

经典文学评论范文(读冯骥才新作两篇)

红尘俗世,亦幻亦真——读冯骥才新作两篇(评论)

文/张莉

《跛脚猫》和《我是杰森》是冯骥才的两篇新小说,情节跌宕,让人深思。前者是个荒诞故事,“我”仿佛“无形”一样,看到了一个著名女主持人的隐秘生活,看到她与人周旋,看到她的半裸体,看到她的情事,也看到她和黑猫从高处坠落。这是有奇幻感的故事,一个人摆脱了身体的负累,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一个女人,看到她光鲜背后真实的生存。当然,小说也有反转。读到小说最后,你会发现一切不过是倏忽一梦。当“我”从梦中醒来,顿时陷入混沌中:“那么此前我的经历只是一种幻觉,一种梦游,一种因用脑过度而走火入魔,还是真的死了一阵子又神奇地还阳了?如是这般,蓝影一定已经死了。因为她纵入一片可怕又漆黑的楼下那一幕,我历历在目。”(冯骥才《跛脚猫》)而更诡异的是,“傍晚,我出门想买点吃的。刚下楼,在小区的走道上,我忽见迎面一个人匆匆走来,竟然是美丽的蓝影!她没有死,还是一个曾经和我一样死后的游魂?我脑袋里有点混乱。她分明活着,她身上香味四溢。她和我擦身而过时瞥了我一眼。只看一眼,没搭理我……那么,昨天种种的事就纯属一种虚幻。”(冯骥才《跛脚猫》)

那仿佛是平行时空发生的两种生活,一种诡异感出现在这部小说里,梦中的事如此真切,但却是虚幻的;现实中如此虚幻但其实它是如此真实。甚至,梦中的真实情节还出现了在现实中,“可是,更不可思议的事是当天晚上我在家看电视,电视里正好有她的节目。她依然穿着那条光鲜而修长的蓝裙子,一张美如天仙的面孔,好似发光一样明亮的声音。忽然我‘呀’的一声叫起来,把手里的一杯咖啡扔了。因为我发现她耳朵下闪闪烁烁,五光十色,垂着那对滑头赠送给她的奥地利水晶耳坠儿,谁能向我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冯骥才《跛脚猫》)

读这部作品会深深感慨,何为“如入梦境”,何为“如入幻境”。又或者说,冯骥才将一种平行时空感深深植入了《跛脚猫》里,由此,一个并不新鲜的故事核产生了奇异感和陌生感——即使叙述人不断地拆解小说的真实,读者也愿意相信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如果说《跛脚猫》写了一种梦境中的现实,那么《我是杰森》则写出了现实中的梦境感。小说依然是“我”的历险记,这一次的历险是在现实中,在法国,“我”遭遇了不幸的车祸,没有护照,也患上了失忆症,而更为致命的是,被抢救时医生为“我”整了容,长了张外国人的脸,变成了法国人“杰森”。于是,故事向着意表之外的方向发展。因为失忆,“我”无法确认自己是谁;因为长了外国人的脸,我无法自证自己是中国人,事实上,我也并不确认自己是中国人,而只是来到天津以后,会有莫名的亲切感。在天津,随着游览地点的深入,“我”内心的亲切感在一点点升起,甚至别人也发现,“我说的中国话居然还有一点天津本地口音。这就使我更加确信天津与我的关系非同寻常。”(冯骥才《我是杰森》)

但是,即使确信自己与天津有不寻常的关系,“我”也无法说出真相,真相不可说,因为无法证实。“我无法对他实话实说。我的故事太离奇,甚至有点荒诞,一个模样确凿无疑的外国人怎么可能是中国人?”(冯骥才《我是杰森》)而更有意味的是,当朋友推荐我给小说中的“小伟”——自己看起来很亲切的小男孩儿做英语家教时,“谁料小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妈妈说,她不喜欢法国来的老师教我英文。’”(冯骥才《我是杰森》)

这是小说里埋藏的伏笔,它当然还有着另一个故事,关于“我”失去记忆的那部分。它需要读者靠想象力和生活经验去拼凑出那些隐秘的部分,“罗金顶和赵大路完全不明白这句话是怎么回事,我似乎恍恍惚惚感到其中的一丝什么深意。”“虽然,小伟的妈妈根本不知我是谁。我也完全没有‘妻子’的记忆。不知为什么,却感到这其中有一个老天爷才知道的秘密。生活本身真的这么残酷吗?”(冯骥才《我是杰森》)

那么,问题是,寻回记忆,还是不打扰记忆,让记忆回到记忆的原初?又或者说,不寻找真实,不打扰另一个真实?叙述人最终认识到,“如果我继续在这神秘未知的世界里追根求源,恐怕就要陷入一种真正的现实的痛楚和无奈中。我绝对改变不了现实。更深的痛楚还要找上自己。看来无论任何人到头来还是只能顺从命运了。”小说的结尾是,“我”放弃了对失忆的找回而顺从了命运的安排。与《跛脚猫》相映成趣,《我是杰森》中的现实反而给人梦幻感。小说故事写出了一种现实,但是,这种现实残酷、古怪又真切,你甚至觉得它只应该发生在梦里才合适。

读这两部小说,会不断想到“亦真亦幻”这个词。作为写出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小说家,冯骥才总能从市井生活中找到那些意味繁复而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俗世奇人》之所以能畅销不衰,最深层的原因在于他对世间万象的理解与艺术处理方式。两部新作中,固然有着冯骥才之所以成为冯骥才的艺术特质,但也有新因素汇入。比如梦境及“灵魂”的引入,比如“失忆”与“异容”的引入。在真切的现实里引入梦幻、奇幻、奇遇的处理,不只是戏剧情节的加入,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关于现实书写的方式。冯骥才通过一种变形的现实方式而贴近了现实,又或者说,他通过引入梦幻的方式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现实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读这两部作品,我们自然会想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但更重要的是,你会深切思考,什么是人的生活,什么是人的生存。

【作者简介】

经典文学评论范文(读冯骥才新作两篇)

张莉,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出版专著《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21世纪以来的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化》、《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众声独语:七零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及评论集《魅力所在》、《野生的力量》、随笔集《来自陌生人的美意》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理论与评论文章5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省部级社科项目三项,国家社科及教育部重大课题子项目承担人。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4年),第十四届当代文学研究会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4年)、第三届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性别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第四届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5年)、华文最佳散文奖(2015年),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2016年)等;获《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及《南方文坛》(2009、2012、2013年)年度优秀论文奖。任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