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对《红楼梦》稍微有所了解,就知道此书表面上大体讲的是宝黛钗之间的爱情故事。分别被称为“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小说第三十六回,因袭人“出去走走”,宝钗过去坐在了睡着的宝玉身边,拿起袭人绣的鸳鸯“替他代刺”,“只刚做了两三个花辮,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且不论最后结果如何,从“宝玉在梦中喊骂”声里可以看出,宝玉只认可“木石姻缘”,排斥厌恶“金玉姻缘”。这种“喜厌”当然反映的也是作者的观点,也代表着《红楼梦》隐藏的主旨思想。“木石姻缘”自然也是“木石前盟”,其于宝玉心中是什么位置,在作者心中同样是什么位置。可是“木石前盟”究竟该怎么解释,作为读者将其理解透彻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这个问题,许许多多读者都会说,这根本不算什么问题,书中已经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木”指林黛玉,因其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下世为人就是为了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石”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被茫茫大士幻化作通灵宝玉后,神瑛侍者下世历劫时贾宝玉衔之而生,实际上代表着贾宝玉为神瑛侍者与顽石的合体。因此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即为“木石前盟”。
凡是读懂《红楼梦》者都知道,这部书是用“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笔法来叙述的。也就是说表面故事用的皆为假语,隐藏在表面之下或背后的才是真事。书中“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意思就是,“公子与红妆”的故事为假语村言,“白骨如山”中才有隐藏的真事。由于理解不同,就出现了大致两种解读方法:围绕着“公子与红妆”解读的一种占绝大多数;深入到“白骨如山”里解读的为极少数。 同样,认为通过小说开篇的两个神话,已经将“木石前盟”交待得明明白白者占绝大多数;认为其深含寓意另有隐喻者为极少数。但是这种现象正在慢慢地转变。因为暂时的多数者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如果表面的文字已经表达得明明白白,那还能叫做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吗?
就如相信整部书没哪句话是明明白白的一样,相信作者精心杜撰出的两个神话故事,演绎的“木石前盟”是隐藏着深刻寓意的。“木石前盟”之寓意,关键在于对“木石”两个字的理解。最直观的是“木石”合在一起是“柘”字。如此直观不容易使人认可,因为显得太简单低级,简直如儿戏一般。然而书中这样写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绛珠草”为“木”已是共识,“木”在(三生)石旁,不正是在表示“柘”字吗?千万不可轻视这个“柘”字,深究下去会发现“柘”的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还能体现出《红楼梦》的主旨思想。
柘为木名时,分为小乔木和落叶灌木。这种小乔木多为攀援状,皮为灰褐色或赤褐色,叶卵形或菱状卵形,花为球形头状花序,成长发育为聚花果,成熟的果实卵形,为绛红色。幼小之时即被称为绛珠草。作为落叶灌木的柘树,一般在一至七米之间,为我国历史上名贵木料。其树芯为金黄色,在古代黄色象征着帝王,皇帝身上的皇袍,就是用柘木染色。因其纹理清晰,颜色金黄,有着檀木一般的质地,因而被封为“帝王木,黄金木”。
柘作地名时,指的是河南省商丘市的柘城县,那里是六千多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和安葬之地。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株邑(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株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柘城成为朱姓的起源地。由此可知,“柘”有“绛珠草,帝王,朱姓”的含义在内,也使得“木石前盟”有了“朱明王朝”之隐喻。
柘城于炎帝朱襄氏建都时为“株”;夏朝时称“株野”;商朝时曾名“秋地”;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战国时大部分属楚国。其间又曾被称为株邑、株林。秦朝时因实行郡县制开始置县,以邑有柘沟环绕,两岸柘树丛生,自古生产柘丝而得名“柘县”。
吴氏红学的潇湘夜雨和沧海客两位先生,在文章中对与贾珍、贾蓉父子有牵连的三位女子秦可卿、尤二姐和许(胡)氏所代表的三个姓氏,因在《百家姓》的“朱秦尤许”中独少朱姓所隐含的意义,作过论述。说到柘城,这三个姓氏同样也隐藏着深意。
秦姓之前不见朱姓,其实隐藏着两个谜,第一个谜底也是“柘”字。因为柘城不但是朱姓的起源地,在秦朝之前的四千多年间那里大多时期都是以“株”为名,“株”通“朱”。而到了秦朝始改名为“柘”县,因此就有了“秦来朱去”之意。第二个谜底是“朱明王朝”。有道是“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因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其后成了皇权、王朝、江山和天下的象征。秦姓前面故意隐去朱姓乃是不写之写,而“秦”隐喻着“传国玉玺”,朱秦连起来,岂不等于“朱明王朝?可见其意义在于突出朱姓,以及隐藏朱明王朝。
尤二姐在宁国府与贾珍、贾蓉和贾琏厮混乱伦的故事,不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其故事原型正是来自于朱姓的起源地柘城,主角原型则是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的夏姫。
夏姬是春秋时期郑国公主,郑穆公的女儿。因为嫁给封地在株邑(柘城)的陈国司马夏御叔为妻,而被称为夏姬,死后亦葬于柘城。她也是春秋时期被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私通,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夏姬一生中的丈夫和情人之间存在有君臣、父子、叔侄及兄弟关系,甚至有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与她四人同床的荒唐事件发生。这与贾珍,贾蓉和贾琏与尤二姐的情状是多么的相似。夏姬那三个情人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是一君二臣,而明朝天启时期朱由校的乳母客印月的三个情人明熹宗、魏朝和魏忠贤也是一君二臣。尤二姐、夏姬和客印月形成的这种相似的循环,难道不是《红楼梦》在隐写中进行的影射吗?同时也证明了“木石”为“柘”的解读走对了路子,是正确的,柘城确实蕴含了诸多红楼文化,在《红楼梦》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许氏是秦可卿死后,贾蓉再娶的妻子,程高本中写作胡氏,被称为误写。可是“许”为多音字,也念作hu(胡),如此“胡氏”也就不算是误写了。汉字中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组合不同,意思也不同的现象比比皆是。作者利用“许”亦念hu(胡)这种多音多义的特点,让贾蓉后妻许氏隐为hu(胡)的读音,在隐藏的写作手法中是存在可能与合理性的。这种推断如果成立,那么贾蓉与许(胡)氏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柘城的“容湖”这一景观。当然会有朋友不认可这样的推断,那么下面的解读就权当是建立在不成立的假设之上,正所谓:我且姑妄言之,君且姑妄听之。
容湖原名北旧湖,位于柘城县城北侧,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黄河决口冲灌进原柘城故城池而形成的天然湖泊。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城池被迫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南迁,以迄于今。容湖不仅面积大,而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湖内有大量名胜古迹。容湖的形成,其意并不仅仅是迫使柘城南迁,更在其形成于嘉靖二十一年。因为这一年是嘉靖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一年被认为是明朝走向“末世”的开端。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使用的年号。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仪之争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天下翕然称治”的“嘉靖中兴”之局面。后因嘉靖迷信方士,崇尚道教,为求长寿,苦炼不老神丹,大量征召十三四岁的宫女,釆补她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为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她们经期时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点露水。嘉靖多疑暴戾喜怒无常,鞭打宫女是家常便饭。宫女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发动了“壬寅宫变”。是夜,杨金英、苏川药、杨玉香等十多位宫女趁嘉靖熟睡之际,用事先备好的一条细料仪仗花绳搓成的绳子套,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力拉扯,在嘉靖拚命挣扎的慌乱中,多打了一个结变成死结,未能使绳套拉得更紧,才差一点点没把嘉靖勒死。奄奄一息的嘉靖被闻讯赶来的方皇后救下后,不能言语,养伤多日。随之经历生死关的嘉靖开始怠政,从此独居西苑,潜心修道炼丹,长达二十余年不上朝,导致了“庚戌之乱”和严嵩长期专权乱政。
红学界越来越多的红迷认为,贾敬不问家事长期修道炼丹的形象在影射嘉靖帝,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柘城容湖形成的嘉靖二十一年,皇宫内发生的“壬寅宫变”,则成了“君王从此不上朝”的真接诱因。从而也体现了作者的笔法功夫,把“真事隐去”层层地隐藏得有多么的深。
字会一字多音,语言亦常见一言多义。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中许多描写都客观地存在着多重影射。例如,看到书中薛蟠把《春宫图》上“唐寅”的属名看成“庚黄”的笑话时,读者就可能联想到1650年发生在广州的满清屠城事件“庚寅之劫”;也可能联想到1644年五月三日庚寅时朱由崧在南京宣布监国;又可能联想到唐寅晚年经历过的嘉靖朝,后来发生的两次重大事件“壬寅宫变”和“庚戌之乱”。如果《红楼梦》是曹寅子孙所写的曹寅家事,会不会把《春宫图》和“寅”字连在一起让人浮想联翩呢?
同样“木石”合而为“柘”,可以从“柘”字上寻找出更多的解读线索外,“木石”本身亦另有特殊的含义。因朱姓以赤心木为图腾,木即可代表朱姓;“石”被幻化为通灵宝玉后,隐喻的是传国玉玺、皇权、王朝、天下。所以“木石前盟”是以姻缘前定之寓,隐喻对已为前朝的朱明王朝的感情。而“都道是金玉良缘”中的“金”指“后金”即满清,代表著书时天下已属满清之天下。
那么“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本意即为:虽今在满清,犹怀念朱明。这也与书中的“悼红轩”含义是相同的,“红”即“朱”色,“悼红”当然是指怀念朱明。至于书中隐写有“客氏淫乱”及“壬寅宫变”这种不光彩的事件,一是在反思朱明之失,二是痛惜这种事件给“末世”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为何“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也就不难理解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