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趣味生活常识网首页
  2. 投稿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特点(高考历史知识细讲“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政治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发生时代背景有:

(1)19世纪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浪潮,并通过开设工厂、银行、矿山等手段进行资本输出,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2)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从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转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3)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人们认识到学习西方的武器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目光转移到政治层面上来。只有在更深层次上向西方学习,才能摆脱困局。

1898年1月,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次上书),请求光绪皇帝厉行变法。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其间,光绪帝采纳维新派的建议,发布一系列变法诏令。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特点(高考历史知识细讲“戊戌变法”)

(一)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垦荒、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成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务;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

(2)政治方面:广开言路,准许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删改则例,裁汰冗员,撤销重叠闲散机构;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3)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裁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军力量。

(4)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鼓励私人和地方创办学堂,创立京师大学堂;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鼓励出国留学等。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特点(高考历史知识细讲“戊戌变法”)

(二)失败

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囚禁,宣布由她“临朝训政”,下令逮捕康有为等人,康闻迅逃亡日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康广仁、杨深秀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其他维新派和大批参与新政及倾向变法的官员,或被罢官,或被放逐。政变后,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全部都被取消,变法彻底失败。

(三)※影响/意义论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地位/论述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第一,这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符合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第二,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与洋务运动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如政治上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要求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都符合了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发展趋势.教育上实行教育改革,兴学校、变科举,使中国有了自己创办的近代大学和比较普遍地有了新式中学、小学。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效很有限,但是它所提出的改革主题、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这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宣传了进化论和民权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旧文化,改变了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面貌。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由此带动了史学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对社会风气和习俗的变化也有影响。同时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和新闻出版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为民族资本近代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维新期间,清政府颁布一些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们“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了民族企业发展的第一次投资高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第五,戊戌维新的失败给予反动派以更坚定的自信力,使其更趋于反动,激起庚子拳乱,另外戊戌维新进一步激起满汉民族矛盾。

第六,陈旭麓认为:从这一时期起,第一代具有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民之思,向西方学习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在维新运动期间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起点。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中,出现了黄兴、蔡锷那样的革命志士。

因此,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次救亡运动、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中的一个发展阶级。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特点(高考历史知识细讲“戊戌变法”)

※结合学术动态论述维新运动失败之因(13人大)

关于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往的研究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不敢反对帝国主义,又不敢同统治阶级彻底决裂,不敢发动群众,不敢触及封建的土地制度。即不能反帝也不能反封建,这即可以解释太平天国失败,也可能解释辛亥革命的失败,还可以套在许多政治事件上,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不足以解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

一般来说,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 倡导变法的维新派及其所依靠的力量过于弱小,而反对变法的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所联络和依靠的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及帝党。没有多少实际权力,站在他们对立面的是掌握实权的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命运。当变法面临失败时,维新派只得乞援于袁世凯;在政变前夕又四处活动,乞求外国出面相救,结果都一一落空。所以,软弱的维新派在顽固守旧势力反扑时,很快遭到失败。

2. 从戊戌变法的起因来看,与其说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提出的政治要求,不如说是一声在民族危机强烈刺激下掀起的救亡运动,因此显得准备不足,仓促发动,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力量有限,失败在所难免。

3. 变法的失败与维新派在变法理论、策略和措施上的错误也有密切关系。

①维新派的变法理论主要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但这两部书刊行后,虽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但反对者众多,接受者寥寥。本身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因其学术上的过分武断和随意联合附会而削弱了其说服力;另一方面因其“托古改制”的宣传方式既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又影响了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变法的指导作用。

②维新派在变法策略和措施方面犯了激进的错误。在短短的103天中,光绪皇帝先后颁了上百道新政诏令,社会难以承受。更何况这些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废八股,改策论,使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断送了前程;再如裁并衙门,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在一夜之间便无以为生,这就不能不造成混乱。结果,变法除得到少数开明人士的支持外,一直未获得广泛的社会响应,反而不断地激起人们的反抗。此外,维新派在对待慈禧采取了孤立与排斥的政治战略,对李鸿章等洋务派也没有尽可能地加以团结和利用,这都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