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总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个人来说,压力始终都是促使他们进步的源泉。历史上很多国家在战争时期,为避免被吞并的命运,于是纷纷开始变法图强,只有使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才能够生存下去。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前人已经总结出血淋淋的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从中国近代史来看,落后的国家一直只能遭受别人的欺凌,即便是作为战胜国,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话语权,这个教训十分深刻。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经意识到发展变革的作用,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国为了使自身强大起来,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比如楚国的吴起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等。战国初期,秦国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全都要晚于其它几个国家,导致社会经济落后于其余六个大国,其军事实力也不断减弱,秦国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为增强实力,在诸侯国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嬴渠梁决意改革变法,希望使秦国能够走向强盛。
秦国能够从一个西部弱国逐步跃升为超强霸主,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对秦国国力的提升乃至国运的转变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他由弱变强的重要转折点。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商鞅变法的确是适合秦国国情的,但它不一定适用于其余六国,那么它为何能够在秦国成功实施,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为增强实力,先后掀起了各式各样的变法运动,但都未能使得这些国家能够成为像秦国那样的强大国家。不仅如此,秦国的商鞅变法还是当时变法中最彻底、最有成效,也是政令延续最持久的一个,它能够成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四点。
首先,商鞅变法迎合了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秦孝公即位后,秦国的实力算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并且一直受到各国的侵扰,统治危机空前加大。秦孝公决心奋发图强,改变秦国落后的面貌,于是大力引进人才,为秦国谋求一条真正的发展道路。当时商鞅所提出的主张基本上都符合秦孝公“变法图强”的政治意图,虽然商鞅的很多主张都遭到旧势力的抵制,但得到了秦孝公等人的大力支持,他的所有法令都是围绕“富国强兵”展开,为秦国的“图霸”而服务。从这一点来看,商鞅与秦孝公及变法集团之间已经形成很高的政治默契。
其二,商鞅变法顺应了解放生产力的历史潮流。我们在政治书中学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当时的社会正从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商鞅变法便是在这个过渡阶段产生的。商鞅变法的各项主张使得秦国的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秦国重获新生。其变法主张适应封建制度的发展,而这又是当时社会的发展潮流,既是时代造就了商鞅,也是商鞅引领了时代的变革。
第三,商鞅变法直接触动了奴隶主和旧贵族的根本利益,所以改革上有着非常大的阻力,所以商鞅也根据秦国国情制定了变法的内容,只为保证变法能够顺利推进。商鞅首先是想办法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变法也是从徙木立信开始的,商鞅也深知仅凭变法集团的力量是不足以取得对反对势力的压倒性优势,于是利用徙木立信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宣传,让所有的民众都开始关注变法,以此达到自下而上的守法、护法效果。
除此之外,商鞅还通过铁腕的形治来抗衡反对势力。商鞅知道无论秦孝公的变法决心多么坚定,反对势力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去奋力一搏。于是提出非常严苛的刑罚,商鞅曾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于是即便是公子虔和公孙贾触犯法律,也要受到刑罚,直接破除了“刑不上大夫”的铁律,对反对势力起到了震慑作用。以此让所有人都认识到变法的不可逆性,从而消除变法的阻碍。
最后,商鞅变法的内容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发展旋律。无论何时,富国强兵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铁律,而商鞅变法是非常典型的“战时变法”,非常符合秦国的国情。比如变法中所提出的鼓励农耕,为秦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经济占据绝对地位的时代,国家富裕与否直接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强弱,农业也是民生之根本,更是国家的战略保障。再比如奖励军功,直接打造出强悍的军事帝国,这也是秦国能够称霸列国的资本。
经过变法后的秦国,上至领兵的将军,下至普通的士兵,其战斗力都是远强于山东列国的。并且商鞅变法规定严禁私斗,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内耗,并营造出一致对外的氛围。奖励军功制度也使得士兵在战场上更加卖力,将百姓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安能不强大?再比如推行郡县制和户籍改革,直接稳定了社会秩序,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的改革运动,它真正使得秦国走向强大,并为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