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经常觉得自己还不错,虽然不是每个角度都完美,但一照相就会发现镜头里的我们比镜子里逊色不少。
甚至有的心理学家提出:真实的我们至少比镜子里丑30%,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后认为,静态脸相对没有动态脸那么具有吸引力,称这种现象为冻脸效应。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动态的脸部信息更容易被大脑捕捉,而大脑对于脸部信息识别处理是经过无数岁月演化的,而相机的出现才不过百来年。
回想下,平时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总是不停地动,各个角度变换,面部各种微表情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可能会抿一下嘴巴,抬一下眉毛或者瞪一下眼睛。
这很容易让大脑忽略不完美的部分,更倾向于捕捉那些动态、美的部分,这些信息的识别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好看的。
当我们静止下来,变成一张静态图后,那些不好看的部分就会无遮无拦地暴露在大脑识别系统里,便很难再感受到一个人整体呈现出来的魅力。
并且,个体的立体感也会削弱,呈现扁平的状态。所以,身材微胖的人在镜头中会显得更胖,就像平面模特把身材练成“排骨精”,也是为了更好的镜头表现。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摄影师的摄影技术也是照片呈现最终效果的关键点。一个好的摄影师会通过调整焦距、利用不同的光线,来尽量还原个体颜值,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摄影技巧。
所以,一个人真实的长相可能介于静态和动态之间,人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认知偏差,是因为心理学的另一个效应影响。
曝光效应又称为多看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偏向自己熟悉的事物。学者扎荣茨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被试者看相册,并肯定他们不认识相册里的人。
当受试者看完相册后,又给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的人反复出现多次,有的人则很少出现。
结果发现:那些相片出现次数较多的人更受喜欢。所以,扎荣茨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曝光效果。
同理,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照镜子,都能看到自己动态的脸孔,看的次数多了,就会觉得自己是很好看的,而感受到自己好看的信息,会让我们的身心产生愉悦体验。
当这种体验次数越来越多,大脑就不会增加别的识别活动,反而会把这种印象形成固定意识。
这致使我们一见到自己的脸孔就会产生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扩大自己的优点,一般来说,曝光效应会让我们的颜值增加30%左右。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为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
这种效应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平时照镜子时,觉得自己很美也适用光环效应。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具有自我厌恶心理的人,本身都是爱自己的。
本来就觉得自己无论怎么看都可以接受,再加上光环效应,便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的长相。
而照片上的自己囿于各种客观条件,譬如拍照时的光线不好,或者没有调整到一个好的角度,导致照出来的照片也不是很尽如人意。
当这两种状态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个体的大脑会更加倾向认同已经经过光环加持后更好看的自己,而不是照片上更加真实的自己,这也是一部分人觉得镜子里的自己比照片更加好看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