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趣味生活常识网首页
  2. 投稿

什么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解答)

面对当今的被严重破坏的地球环境,作为一个教徒,我们可选择离开这个世界选做佛教徒,等待彼岸,选做基督徒,等待天国。但是儒家思想中,做人就不应离开人世间,而必须对自己、社会、环境理解并负责。作为儒家思想核心要义-“仁”,所倡导的自我修炼,同情他人,人伦日用的常道、与万物一体,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重要价值。

一、何为仁

儒家经典《论语》里“仁”出现了109次,说明其重要性,这109次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回应何为“仁”的问题,简单的解释是爱人,深入的解释是孔子回答颤渊间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简单的解释是爱人,深入的解释是孔子回答颜渊问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间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在儒家看来,仁就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孟子说“仁者人也”,真正的人就是有仁德的人。

在儒家人文精神的语境中,“仁”的价值应该是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乃至其他价值的前提,这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比如说基督教,保罗的基督教有三大价值信仰,希望、爱。保罗选了“爱”为核心,保罗认为没有爱,信仰、希望就没有价值当然很多基督徒选择信仰作为核心。与此相比,让我们来看儒家伦理。没有仁,义可能变成苛律,无人情可言,没有仁,礼是形式主义,没有仁,勇是匹夫之勇,没有仁,智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没有仁,信是虚伪的。

儒家的仁不是兼爱。不是憨悲,是有差等的爱,对最亲近的人强对其他人弱、而且要推己及人:是动态的,荀子讲人的发展,万物皆有气。到植物才有生命,到动物才有知觉,但只有人才有义我们通过演化,从气到生、到知、到义,所以我们是扎根在整个宇宙大化之中。

二、为己之学与社会关怀

孔子认为“仁”这种同情心并非随时随地都能充分体现,因为我们不是现实的圣人,更不是憨悲化身的佛。但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可以体现。所以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学做人这是永恒的过程,是和其他的动物最大的不同。因为这是内在的体现,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古之学者己”,学习的初衷应该是为了自己,非父母、社会、国家、但为己的“己”,在儒家里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中心点来讲是人的尊严、独立性;从关系网络来看,就是人的社会性。我们通常认为儒家是没有主体性观点的,基督教的主体性可建构,信佛教的主体性可建构人人皆可成佛,而儒家只有社会性。我认为,儒家的社会性基于主体性,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建构在主体的必要性之上。“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两面,一是能够转化或者超越自己;二是能回到礼一一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的世界,这两面结合起来是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一个人一日克己复礼以后,天下就朝着回归仁的方向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处对我有启发,一个人的自由是所有人自由的基础,一个人的仁是天下仁的基础。简单讲,只要任何一个人能体仁,天下的仁就多一些;只要一个人不行仁,天下的仁就少一些。任何一个人都有能表现人性光辉的权利和义务,所有人的人性光辉都可以因为一个人的努力而发扬。你可以是一无所有的人,也可以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一无所有的人能存活下去就是尊严,有极大影响的人只要把他的小部分资源分给大家,大家就获利。越有影响力、掌握社会资源的人,越应该对社会负责任。

所以,从儒家来讲,政治目标很直接很现实但也有深刻的哲理:为社会安排一个安全、生活过得去的环境,然后让大家发挥道德潜力,立己立人,既成全自己又服务社会。

三、仁倡导的天人合一

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程颢进一步提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讲“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西方的萨特、海德格尔与此不同,他们认为人是被丢弃到这个世界,因而感到孤独、痛苦,所以要创造“存在”价值来反对社会的枷锁,人必须在焦虑中做出选择才有意义。张载却说乾是我的父,坤是我的母,我虽然渺小,在里面却感到很安全、很自在。人能够引导天地创造力的发展。我的人性也就在这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所有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伴侣,不应随意摧残,随便利用,天下残孤之人,都是我们之中不幸的同胞,需要我们照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