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趣味生活常识网首页
  2. 投稿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一文带你了结日本茶与茶道的缘起)

茶文化是日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其历史发展过程,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茶道的创立与发展,是日本茶文化的创新,它与源自中国的禅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茶道思想与禅宗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今天,以茶道为代表的日本茶文化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之一。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一文带你了结日本茶与茶道的缘起)

日本茶道学界一直是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溢和尚于9世纪初由中国留带入日本,后传说其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子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据日本著名史书《类聚国史》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时曾接受了永忠和尚进奉的煎奈,茶在这时才开始见于日本正史。其后的三百余年间饮茶却从昙花一现之后又在日本悄然泯灭了。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学成回国时再次将茶种子带回日本,并且种植于筑前国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荣西和尚所赠之茶种子,又将其种植在在(木母)尾高山寺内',饮茶习俗才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起来。

1214 年 ,将军源实确因醇酒引起头痛,久治不愈 ,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荣西和尚还向将军进献了自己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借机宣扬茶德和饮茶的好处,从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日本茶道产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称为 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是直到15世纪末 ,16世纪初叶才由村田珠光 、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 ,也是给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 第一人 ,因此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后的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 、系统的规范 。千利休被奉为茶道的集大成者。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 ,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和少数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内容与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 《吃茶养生记》 的影响 ,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这逐渐普及到民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 、哲学 、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思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 、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千利休茶运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造之一斑。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禅茶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补,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嚣,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一文带你了结日本茶与茶道的缘起)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千利休明确的提出“和、敬 、清 、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这到和敬的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