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称掐丝珐琅,是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更是我国传统工艺一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我国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更以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等使其成为工艺美术世界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古代,景泰蓝一直作为皇室的贡品,凸显着皇者地位,在民间更是难能一见。那么景泰蓝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呢?
最早可追溯至春秋
我国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曾经出现了嵌有珐琅的釉料;汉代的铜壶壶身上也有着珐琅的装饰;日本正仓院所珍藏的唐朝时期的铜镜,背面有着各色珐琅组成花纹……
种种迹象表明,珐琅在我国的工艺中运用已久,可是一直到明朝景泰年间,才真正走上了繁荣的道路而已。
明代景泰蓝概述
明代担负制作掐丝珐琅器的机构,称“御用监”。“御用监”是明宫廷内侍奉帝后及家族日常生活用具制造的机构。
明代的宣德皇帝十分重视对铜的冶炼和对铜器的制造,制造出了闻名遐迩的龙纹盖罐。这一时期,中国景泰蓝工艺已经成熟,制品多为宫廷御用和寺庙祭祀用的罐、尊、炉、鼎等。器物多以蓝色釉为地,上施彩色釉。
明宣德年铜胎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
清代景泰蓝概述
清代的景泰蓝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宫廷工艺品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设立了珐琅作,专门烧造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康熙时期的御用景泰蓝器主要以香薰、砚盒、笔架等小器形用于书房陈设的文房清供。
清雍正《掐丝珐琅莲托八宝纹鱼耳盖罐》
民国时期发展有所下滑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
那么景泰蓝怎么鉴别呢?鉴宝带宝友了解下,鉴别景泰蓝的几种方法。
1、看铜胎的质地
一般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景泰蓝以传统铜胎为主,沿用清代以来的红铜胎,以胎体厚重者为上品。景泰蓝第一道制胎工艺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他各项后续工艺的质量。
常见的立式胎型(瓶、罐等)的厚度可以达到2.8—3.4毫米。随着红铜价格的上涨,有一些景泰蓝的胎壁变得非常薄,上手有轻飘之感。
鉴别其胎体质量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上手,同样体积的景泰蓝以重者为佳,出现“轻”、“飘”之感的属下等货色。
同时,也可以通过轻轻敲击器物来判断其材质,纯正红铜的响声浑厚纯正有如铜钟之音色。当然也要观察器物的内底是否灌注了铅来增加分量,这也是许多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的手段之一,特别在瓶类器物中最为常
2、看器型
景泰蓝的常见器型,基本以景泰蓝花瓶、罐、尊、炉、盒、碗为主。有些直接从青铜器、陶瓷器引申借用。如鼎、爵、尊、卣等直接来自于青铜器,而梅瓶、观音瓶、盖碗等造型借用于陶瓷器。
还有各种异型器,如模仿鸟类、兽类造型的也并不鲜见。因此,景泰蓝在造型上与其他工艺门类没有太大的区别,审美特征也较为相似。
只是由于材质的特殊性,经常会在器身加以耳子、链子、穗子等装饰物来显示其华美和富丽堂皇。
3、看景泰蓝所使用的釉料
景泰蓝表面的珐琅釉多是用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珍贵异常。一件好的景泰蓝,需要经过十几次反复上釉才能完成。釉色是否清晰明快,发色鲜艳,层次分明是目测的最基本标准。
上品的润色自然统一,劣品多用劣等珐琅填釉,甚至有制假者不用昂贵的珐琅,而用其他的彩料代替,此类景泰蓝经常会有大面积的串色和砂眼情况出现。
所谓砂眼,是由于气体或杂质在景泰蓝表面形成的小孔。在明清两代的景泰蓝工艺品中,由于技术落后,砂眼密布非常多见。而以今天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把砂眼降低到寥若晨星般的程度
4、看景泰蓝制品上的掐丝
景泰蓝的纹饰及图案的大体框架是靠掐丝来完成的。一件好的作品要根据图案的需求采用不同粗细的扁丝来完成。现代景泰蓝制品由于采用机器轧丝,所以扁丝一般粗细均匀。
依照图纸中纹样进行“掰花”,是最能体现艺人水平的工序,因此也是检验景泰蓝工艺高低的重要途径。掐丝细密、圆润、整齐是判断其优劣的标准。
但也有用机器冲压制作底纹如万字纹、云纹等情况的存在,但景泰蓝精品大部分图案还是完全依赖于手工完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