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解“佛系心理治愈”之前,我们先把“佛系“这一网络流行词概括一下。所谓的“佛系”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指人在现实生活中,放下了很多“欲念”,有与佛理中的一词“随遇而安”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真正的佛系不是退缩和逃避,更不是萎靡或沮丧。而是将合理适度的欲望转化为积极能量,然后再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重过程而看淡结果的一种心理坦然的形式内容。
“心理治愈”则无需过多的解释了,指的就是“对心理问题与疾病的解决与治疗的形式”。顾名思义,“佛系心理治愈”就是以佛性的态度去解决治疗各种心理问题与疾病。说到这里,焦点问题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如果把“佛系”一词曲解了,以为:信佛的人都只是吃斋念佛,不干具体的事,甚至把一些迷信色彩强加于此。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些打着信佛的旗号去亵渎佛教,甚至到了触犯法律的程度了,那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所为。因为佛教的主体思想就是让人慢慢的剔除“贪嗔痴慢疑”这些毛病,这才是“心理治愈的根本所在”。
如果从心理科学的渊源上找依据,有两个方面尤为突出显著。一个是“查找病因”,更多的依据就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个是“心理治疗”,更为适用的就是从解决人的“贪嗔痴慢疑”上入手,因为几乎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与人的这五个方面出了问题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心理科学形成体系,也不过才一百多年的时间经历,而佛学的经典传承已经超过了几千年了,就如同中医的传承一样,万变不离其宗,心理科学的诸多理论中,都离不开佛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佛学就是佛学,心理科学就是心理科学,二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即便是“佛系心理治愈”,也绝对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能实施心理治疗,更不是所有的心理工作者都能把佛学内容融入其中。佛教讲的是“发心”,心理治疗凭借的是“切入心理的技术技能”,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有一个“心”字。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个很小很小的交叉点上,才能产生一个为数不多的小群体,遇到者务必珍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