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求医的人不能对医生隐瞒病情,比喻对所求的人不能隐瞒实情。也有作“有病不背医”的。
流行示例 清·俞万春《荡寇志》:“乌阿有对王三耳朵悄悄的从头至尾说个明白,又道‘吃药不瞒郎中,’这些都是实情,总要先生作主。”
中医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西医讲“视、触、扣、听”综合判断,目的都是要将从疾病复杂多变的征象中尽可能搜集到能够全面反映疾病本质的病理资料,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去伪存真的消化过程最终为疾病作出科学的诊断来,而决不就疾病表现出的某一些征象轻率下结论的。
02
不少人还把脉学视为神秘莫测的东西,甚至经常为此对医生运用的其他诊法产生误解。诊脉,又称“切诊”,俗称“号脉”,是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就其位、数、形、势的不同表现,了解患者机体功能活动盛衰、健康状况好坏、患病部位深浅、疾病形势轻重的基本方法之一。
脉诊而外,医生亲眼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患者的表现和患者亲身感觉到的最突出、最痛苦的症状,往往要比从脉诊中所获得的印象更直接,也更重要。
中医认为,望而知之是谓“神”,闻而知之是谓“圣”,问而知之是谓“工”,切而知之是谓“巧”。神圣工巧,脉诊不仅排在老末,而且仅仅是作为一种技巧对待的。
03
中医历来提倡四诊合参,全面综合来自各种方面的资料后才对疾病做出最终的诊断。在所有的手段中,脉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只能作为参考。
一些患者片面理解脉诊的作用,就医时不主动在其他诊疗方法上搞好配合,不愿意把病情说给医生,却一味在诊脉上“考医生”或让医生猜哑谜,这既是对中医诊病的方法缺乏全面了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弄不好还会耽误病情的。
一些文艺作品出于情节的需要,过分夸大脉诊的作用,不符合中医本身的科学,容易对患者造成误导,难免有故弄玄虚之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