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崇高地位,对后世的诗歌风格也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他的诗歌价值并没有得到认同,甚至在陶渊明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依旧忽视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被陶渊明的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所吸引,与此同时,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也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一.陶渊明文学价值的忽视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朝代更迭频繁,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文人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加强,诗文往往在情感的宣泄中彰显个性。然而,陶渊明却坚守自己独立高洁的人格,在那个崇尚华彩的年代,他的诗歌独树一帜与当时的诗风格格不入。
刘勰的《文心雕龙》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但这本文论著作却对陶渊明只字未提。直到钟嵘的《诗品》把陶渊明置于中品诗人的位置,称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才点出了陶渊明是隐士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到了梁代萧统才真正肯定了陶渊明的诗文成就,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陶渊明去世许多年,他的诗文成就才被萧统发现。以后的各朝各代,人们不仅开始崇拜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格,对陶渊明的诗文也十分推崇。
二. 陶渊明文学价值的认可与接受
在唐代,陶渊明作品广泛地影响了唐代的诗人,出现了许多模仿陶渊明诗的诗作。较早出现的一首是盛唐时期崔颢的《结定襄郡狱效陶体》:
我在河东时,使往定襄里。定襄诸小儿,争讼纷城市。长老莫敢言,太守不能理。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牵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小大必以情,未尝施鞭箠。是时三月暮,遍野农桑起。里巷鸣春鸠,田园引流水。此乡多杂俗,戎夏殊音旨。顾问边塞人,劳情曷云已。
在诗中,诗人模仿陶渊明的田园诗,描绘了一幅三月暮春时节定襄郡的田园图景。整首诗格调清新,有陶诗的恬淡之风。
中唐时期的韦应物更是在学陶诗上取得了突破,他的诗句: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岂无终日会,惜此花间月;空馆忽相思,微钟坐来歇。”
如此等句,效法陶诗自然之语,字字看似平淡,却将寂静空灵写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除此之外杜甫的诗句:“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白居易的:“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书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娱”;“常闻陶潜语,心远地自偏。”这些诗句都足以说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在唐代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从宋代开始,人们喜欢陶渊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无论是宦海中人,还是江湖隐士,不管是穷理尽性的理学家,还是慷慨悲歌的爱国者,都把陶渊明作为自己歌咏的对象。如钱钟书所说:
“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元人对陶渊明的诗文评价也极高,诚如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所评: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明人论陶特别看重其自然、平淡,不事雕琢,风韵天成。李东阳说:“陶诗直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朱尊培说:“陶潜之作,如清澜白鸟,长林麋鹿,虽弗婴笼络,可与其洁”;归有光说:“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清人特别指出陶诗真朴、自然的不可模仿性,他们指出陶诗的高妙处就在于陶诗表现的原本是生活自身,表现的是心灵的高妙。一直到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还指出了陶渊明诗歌物我相融的状态,他指出“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表现的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与“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正成对比。由此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非凡地位得到了最后的确认。
三.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少年时代的陶渊明胸怀远大抱负,立志为国建功。但出仕之后,目睹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现实,他仕而归,归而仕,反复达五次之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之后,理想彻底破灭,终于在“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无比愤慨中,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诗歌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如下:
首先,自然朴实的抒情
陶渊明诗中的情感,犹如山间的清泉,缓缓流出。诗人生活在远离官场、宁静恬淡的乡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
方宅、草屋,绿树、远村、鸡鸣、狗吠,简直是进入一个神话世界,诗人就处在这样一个和平、宁静的乡间环境。陶渊明也曾有过“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几次仕途的实践,使他清醒地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丘山”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他对自己仕宦经历的感受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因此,诗人最终还是歧路回头,复返自然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冲破仕宦束缚、回乡隐居田园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所以在表达上也极其自然朴素,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还善于把自我思想情感自然地融入客观事物之中。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并没有突出自我情感,只是极为自然地描写客观景物;而这些客观景致所构成的典型环境,却恰好如实地表现出作者闲适、恬静的自我心境。
其次,情趣盎然的意境
陶渊明诗中的字里行间创造出一种独到的天然浑成的意境,展现了难以企及的淳朴美。他的《归田园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暧暧”形容昏暗,是说村庄从远处望去,仅依稀可辨,“依依”指傍晚时分,在日落余晖中,农家的炊烟,在村落的上空轻柔地飘荡。此处诗人并未刻意雕琢,仅用“暧暧”“依依”两个叠词,便使农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详尽地描绘了住所及周围远近的风物,并从对这些农村风光的新鲜体味中,流露出由仕宦归隐田园自然世界的特殊感受。诗中的一物一景,无不闪耀着诗人的情感色彩,无不令人感到生活气息的安详和宁静,是那样得亲切和富有诱惑力。特别是他独创的田园诗,往往借田园生活之景,表达内心的理想之境,创造出情趣盎然的意境美。
最后,朴实无华的语言
陶渊明多用朴素、白描的语言,他的诗歌语言看似极为普通平常的农家语言,但是概括性极强,这些普通而精到的语言,创造出了丰富的形象。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描绘堂前树林里的清阴凉意,用一个普通的“贮”字,就显现出那种荫凉满满的状态。我们仿佛看到那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能够贮存起来的一汪清泉。还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南风徐来,拂过田野的情景,一个平常的“翼”字,同样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和煦的南风犹如慈母之手,正在温柔地抚着那田野里生机勃勃的幼苗。虽是质朴之语,却给读者真切的感触。
结语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诗歌能够使景、事、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诗人把对自然景物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在一起,使景、情、理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理解陶渊明的诗歌艺术,要明确陶渊明是一位参加生产劳动的隐逸诗人。文人的身份让他有写作的素养,隐逸的思想让他的诗歌思想超然,而亲自躬耕的劳动经历更是让他开创了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后世文人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与推崇,体现出对陶渊明遗世独立人格的崇拜与敬意。千百年来陶渊明诗歌中营造的意境,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早已成为后人追捧的文化符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