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趣味生活常识网首页
  2. 投稿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是谁(一文分析王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感情)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的是谁?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后一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少一人”少的是谁?

有人依据题目,认为是”山东兄弟”;有人依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认为是作者自己。

要彻底弄清”少一人”到底”少”的是谁?就要从全诗着眼,一句一字地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是谁(一文分析王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感情)

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毫无疑问点明了”忆”的特定对象——山东兄弟。那么,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指的是谁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后面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有人认为”独”是作者自指,是作者自己远在异地他乡。理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指的是父母兄弟姐妹等比较亲近的人。如果不顾及其它,只从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意思来理解,不仅没有什么不可以,还顺理成章。不过,一旦和题目相联系进行理解的话,这种观点就很难站得住脚了。

我们不妨想一想,作者既然”忆”的是”山东兄弟”,他不先提”山东兄弟”而先用一半的篇幅来说自己干什么?这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吗?这里的”独”字指的应该是作者所”忆”的那位”山东兄弟”,意思是:兄弟你一个人客居在遥远的山东,身体是否安康,生活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顺利,这一切的一切,怎不令人挂念?只有这样理解,才自然而然地有了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中的”亲”字,指的不是父母姐妹,而是专指”山东”的那位”兄弟”。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是谁(一文分析王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感情)

这句话中的”倍”字表明,作者对”山东”的那位”兄弟”,是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和牵挂的,不仅仅是在全家团聚的”佳节”才想起来。

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写的是重阳佳节,登高望远之时对”山东兄弟”的思念。从这句话里,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作者同家人一起登上高处,向着”山东””遥望”,望眼欲穿地想看见”兄弟”的情景。

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在眼前络绎不绝的身插茱萸的人群中,惟独不见远在山东的”兄弟”,再次表达了对”山东兄弟”的思念之情。

重阳节插茱萸来自一个民间传说:汉朝时,有一个道士来到一户人家,告诉主人说,重阳节这天会有灾难降临,破除的方法是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挂在身上,然后去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主人依计而行,天黑回家后,发现出门时都还好好的鸡、鸭、牛、羊等,都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因为一家人外出,才避免了灾祸。从此,重阳节登高望远、插茱萸以躲避灾祸的习俗就流传了开来。

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是谁(一文分析王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的感情)

王维的这句诗,含有忧虑”山东兄弟”身体健康的成分,从中可以想见”山东兄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总括内容。首句写平时对”山东兄弟”的思念。第二句写重阳佳节时的倍加思念。第三句写登高望远时望眼欲穿想看见”兄弟”的情景。最后一句写在眼前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惟独不见”兄弟”的失落感。

全诗以”独”字开头,以”少一人”结尾,自始至终,浑然一体,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洋溢着对”山东兄弟”的思念之情。

由此可见,”少一人”少的是”山东兄弟”,而不是作者本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