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是充满了遗憾。
如果周树人先生希望妻子能和他一起合葬的话,这个愿望算是落了空。
因为朱安和许广平,一个葬在了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另一个则把骨灰撒向了大江南北。
这三位在民国短暂时空中相遇,爱恨交织的有缘人,告别这个世界时却天各一方,孑然一身。
造化弄人,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这三位有缘人,在告别这个世界时,又各自有着什么样的嘱托与期许?
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些历史片段。
周树人的遗嘱
其实,周树人要求同妻子合葬的愿望只是个假设,在他真实的遗嘱中压根没提过这个。
1936年9月份,在周树人逝世前的一个月,他仿佛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写了一篇散文《死》,立了七条遗嘱。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这里面,第四条是关于许广平将来的路。周树人嘱咐让她忘掉他,只管自己的生活。
除了这条,没有其他额外的要求,也没提死后合葬的事。
是周树人故意忘记,还是根本不在意?后人无从得知。
其实,即使周树人在意的话,也没法提这个要求,因为,开不了口。他连基本的名份都没给许广平。
许广平只是他的同居女友,还没有得到法律意义上的婚姻证明。
所以,他只能把所有的自主权都留给许广平,让她管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不需要再为已身故的他耽搁了自己的前程。
当然,合葬不合葬,自然也由许广平来定夺。
可见,周树人对许广平的爱意之深。
1936年10月18日,周树人的肺病突然恶化。晚上到19日凌晨,周树人只能依靠吸氧和强心针勉强维持生命。
19日清晨5、6点时,周树人的呼吸变得微弱。许广平依照医生建议,开始呼唤周树人的名字,周树人却毫无回应。
许广平知道,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周树人弥留之际,未再留下遗言。享年55岁。
去世后,国人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将其葬在了万国公墓。
再回顾周树人先生的遗嘱和弥留之际的轨迹时,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人压根没有被提及。
那就是朱安。
朱安的遗憾
其实,很多读者都知道,周树人一直没有接受过朱安。
从入洞房那一天起,周树人对朱安就很失望,感到被家人和朱安骗了,他提出让朱安进学堂,放足的两个要求,一个都没有得到实现。
而在日后的日子里,朱安也一点没有改进现状的意思。她说,足已经被裹小了,放不大了。
周树人最终感到毫无希望,彻底放弃了她。他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瑞与朱安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假如周树人有合葬愿望的话,对象也一定不会是她。
可是反过来,因为受到封建三从四德价值观的影响,朱安却始终认定,自己生死都是周树人的人。
所以在她的遗嘱中,是强烈希望和周树人葬在一起的。
1947年的6月29日,在周树人死后的第十一年,在送走了周树人母亲鲁瑞的第四年,朱安被发现一个人在北京孤独地死去。
在死的前一天,她见到的最后一个人是宋琳。当时朱安已经衰弱得不能下床,她哀求宋琳转告许广平将来葬在周树人身边的心愿。
关于这件事,宋琳后来特别致信许广平。谈到朱安的遗嘱说了两件事:
(一)灵柩拟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
(二)每七须供水饭,至“五七”日给她念一点经。
虽然在周树人死后的岁月里,许广平和朱安也曾相互扶持,而且许广平还不停资助鲁老太太和朱安的生活费,但是对于朱安和周树人合葬的要求,她还是拒绝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许广平是深知周树人的,你把周树人生前都不接受的一个人,死后和他放在一起,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尊重周树人的。
所以,这朱安和周树人合葬的遗愿也变成了遗憾。
按说,朱安照顾了鲁老太太一辈子,也可以和她葬在一起,可最后这也未能如愿。
亲友们和周作人的家人们商量,最终决定将她暂葬在西直门外的保福寺。
这位徒有名分,没有得到过周树人一丝爱情的周树人夫人,孤独地睡在了千里之外的异乡。
享年69岁。
而相对于朱安,许广平是幸福的,虽然没有名份,可她得到了周树人所有的爱情。
而且周树人最终的遗嘱,也把今后的自主权给了许广平,包括合葬与否。
那许广平最终是如何选择的呢?
许广平的选择
在谈到许广平的选择之前,我们还要谈谈不一样的许广平,她不仅仅是周树人的伴侣。
其实她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在刚和周树人在北师大相识时,她就已经是学生运动的发起人和骨干,与刘和珍君一起并肩战斗过。
在周树人逝世后,她决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整理、出版周树人的所有遗作,完成周树人未竟之事业,启迪国人的思想与斗志。
而在解放后,她又开始陆续担任一些社会职务,历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1961年6月6日,在领袖们的亲自审批下,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提到:“1961.6.6是我有历史意义的一日。我活着,要为中国、人类做些有益的事。”
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候许广平一心所想,就是为了给更多人做些事,而不只是想着个人、自我的享乐与自由。
在她的脑海中,不是只有周树人和自己的小我、家庭,还装着整个中国和社会,怎么更多地做些对大众有益的事情。
1964年,时年62岁的她曾经立过一份遗嘱。全文如下:
而且她还在立遗嘱的几年前也提到过身后事:
总之活着的身体交给党,死后的身体,也要贡献出来,做医学生的解剖实验资料,为了反浪费我建议同志们给我保证做到:
1.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
2.不要棺木葬地;
3.实验后的尸体就作肥料了事。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了解了许广平先生的选择。
她追求的不是死后与周树人墓冢的团圆,而是是否还能让自己的身体为社会多做些贡献。
1968年3月3日,许广平在听闻周树人珍贵的书信、手稿被不法分子偷盗后,受到强烈刺激,诱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享年69岁。
遵遗嘱,许广平先生的骨灰被撒在了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领导的建议下,骨灰也撒在了周树人的墓旁。
这一年是周树人走的第32年,朱安走的第21年。
回顾朱安与许广平对身后事的嘱托,竟如此的不同,是什么导致了这不一样的选择呢?
不同的嘱托告诉我们什么?
不得不说,朱安的一生是孤独凄苦的。
而她的悲剧不能仅仅归咎于某个人。其归根结底还在于封建礼教价值观的侵害。
在那个新旧思想价值观交织、碰撞的年代,像朱安这样的悲剧不在少数。
而改变命运,最终靠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思想价值观变了,选择才会变,行动也才会有。
朱安因循守旧,不愿放足,也不愿识字进学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的思想和价值观不会变,其命运如何,也可以想见。
而同样因为目睹了朱安、阿Q、孔乙己这些人的悲剧命运,才让周树人决定拿起了笔,去撕破固守在人们头脑中的腐败的封建价值观,去唤醒更多的国人。
可遗憾的是,曾经离他最近的一个朱安,却没有被唤醒。
与朱安拒绝聆听新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许广平积极、勇敢地拥抱新的思想和价值观。
去勇敢冲破家族的阻碍,追求新式的、自由的、自我选择的爱情。
与此同时,她又积极地参与学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用自己的经历去唤醒更多的女同胞们,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从这一点上,许广平和周树人的行为都让人想起那一句话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有能力时,他们都选择了为更多的人去做些事情。
这也契合了许广平对身后事的嘱托。
如果周树人先生泉下有知的话,对许广平的这一选择应该也是欣慰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