鲴鱼是鲴亚科鱼类的总称,我国鲴鱼有 4 个属10 余种。目前在池塘、水库和湖泊养殖的鲴鱼主要有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细鳞斜颌鲴(Xeno-cypris microlepi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4 种。其共同特点是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在自然水域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水域,能起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效益的作用。
我国有丰富的湖泊、水库及河流等水域资源,各种固着藻类、底栖藻类、有机碎屑、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及长期沉积下来的大量腐殖质为鲴鱼的生长提供了充足饵料,适合鲴鱼增殖。了解鲴鱼的生物学习性,开展鲴鱼繁育研究将极大地促进鲴鱼产业的发展。
1 生物学习性
鲴鱼是中底层鱼类,下颌前有比较发达的角质边缘,使其能充分刮取和摄食水体中沉积的腐殖质与附生藻类。解剖鲴鱼发现其成鱼肠管内腐屑类食物占食物总量的百分比超 90%。鲴鱼不与其他经济鱼类争食,适合在其他经济鱼类养殖池塘进行混合养殖。经驯化后的鲴鱼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进行池塘精养。
鲴鱼耐受水温为 0~38 ℃,适应性广,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均可养殖;其耐低氧能力较强,溶解氧需求为不低于 1.5 mg/L;且在 pH 值为 6.0~8.5 的水体中均能适应。
鲴鱼生长较快,自然条件下,在饵料丰富的水域,当年孵化鱼苗到年底规格可达到 100~150 g,第二年一般可达到 500 g 左右。鲴鱼一般 2 冬龄达到性成熟,怀卵量约为 20 万粒/kg,自然条件下,水温达到 20 ℃以上,在水流冲击刺激下可集群产卵。自然状态下,其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都比较高,因此自然增殖快。
2 几种鲴鱼的形态特征
鲴亚科几种鱼的形态特征较为相似,但都有各自明显的区别,以下为细鳞斜颌鲴、银鲴、黄尾鲴和圆吻鲴的主要形态特征。
细鳞斜颌鲴下颌角质边缘比较发达,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明显的腹棱,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橘黄色,其他各鳍均浅黄色。银鲴下颌角质边缘不甚发达,无腹棱,或只有不发达的腹棱,长度为肛门到腹鳍的 1/5,鳃盖膜后缘有明显的橘黄色斑块,体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腹部为银白色,腹鳍、臀鳍呈杏黄色,其他各鳍呈灰黑色。黄尾鲴形态与银鲴相似,但个体比银鲴大,腹棱不发达,长度为肛门到腹鳍的 1/4,鳃盖后缘有一条橘黄色斑纹,鳍条呈黄色,尾鳍为橘黄色。圆吻鲴吻部圆钝而突出,下颌角质边缘发达,无腹棱,鳃盖后缘无色斑,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他各鳍为黄白色或灰黑色。
3 亲鱼培育技术
3.1 专池培育
挑选体质好、个体大、体色好、无损伤且无病害的鲴鱼作为后备亲鱼,放入专池培育。专池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要求,进排水方便;每 667 m 2 放养鲴鱼 500 尾。肥水培育附生藻类并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约为亲鱼体质量的 3%~5%;要经常换注新水与肥水,安装增氧设施,保持高溶解氧。
3.2 套养培育
将亲本或后备亲本套养在其他鱼类亲鱼池或养殖池中,密度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 667 m 2套养 5~10 组,不宜过多。
比对两种培育方式,专池培育较集中,便于管理,亲鱼性腺发育整齐,翌春繁殖产卵时间较为一致;套养培育则饲养成本低,可利用池塘内藻类作为饵料。
4 繁殖
4.1 亲本挑选
未成熟的雌、雄鱼难以辨别,到了生殖季节,亲鱼雌雄差异较明显。其中雌鱼体色较暗,体型较粗短,鳃盖部光滑,胸鳍呈圆形,腹部柔软,膨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肛门微红,稍突出;雄鱼则体长,体色稍艳,鳃盖部略粗糙,胸鳍较狭长,生殖孔凹入。成熟时,鲴鱼雌鱼腹部上下腹大小均匀,腹部朝上中央下凹,雄鱼轻轻压挤腹部则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并可以在水中自流散开。鲴鱼亲本挑选体大且健康活泼的成熟个体用于人工繁殖,雌鱼与雄鱼的比例一般为 1∶1。
4.2 人工催产
在自然或人工养殖条件下,在生殖季节,亲鱼成熟时不需人工催产也能繁殖。为集中进行苗种繁育,则需进行人工催产,激素可用鲤鱼脑垂体,雌亲鱼剂量为 5~6 mg/kg,也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鲤鱼脑垂体混合使用,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类似物混用。
5 苗种培育
5.1 培育池选择
鱼苗培育池要选择大小适中、池底平整、不渗漏和排灌水方便的池塘。鱼苗培育池要铲除过多的淤泥,一般保留淤泥厚度为 20 cm 左右,淤泥清除后,对剩余的淤泥曝晒 1~2 周,使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和氨水等进行清塘消毒。
5.2 加水育肥
早期鱼苗培育一般使用有机肥,如牛粪、鸡粪及绿肥等,有机肥在使用前要经过消毒发酵。清塘消毒后 5~7 d,加入经 60 目筛绢过滤的新水,鱼苗下塘前 3~7 d,每 667 m 2 用有机肥 150~200 kg 加水搅拌泼洒入池塘。早期繁育池塘水温低,肥水慢,注水前可在池角堆放部分基肥。
5.3 放鱼苗前试水
池塘清塘消毒后,必须等清塘药物的药性消失后才能放鱼苗,这主要根据清塘后时间判断。另外,放鱼苗前需试养 12~24 h,如果鱼活动正常,则放养。
5.4 “水花”下塘
掌握好“水花”下塘时间非常重要。施肥后 5~7 d,水温为 20~25 ℃,轮虫大量出现时放入鱼苗,此时开口饵料丰富,鱼苗生长快,成活率高,每 667 m 2 放养“水花”约 30 万尾。
5.5 培育管理
(1)追肥与换水。为补充浮游生物量,根据气温和水质的变化追肥。此外,按及时、均匀和少量多次的原则,每 3~5 d 加部分新水(15~20 cm),在早期培育时,只加水,到后期需换水,用潜水泵外套密网往外抽水。保持池水“肥、活、嫩、爽”,且水体透明度为 25~35 cm 较宜。
(2)防病与管理。在鱼苗培育早期,鱼苗容易得气泡病,主要由于晴热天气光线强、表层水温高及溶解氧超饱和等。在下塘早期,每天下午向池内加注部分井水预防气泡病,若发现病鱼,可泼洒部分食盐水。在培育 7~10 d 后,鱼苗可能患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及白头白嘴病、白皮病等细菌性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5.6 锻炼、出塘
鱼苗经过 15 d 左右的培育,可生长至 1.7~2.5 cm,进入“乌仔”阶段,此时池塘中浮游动物急剧减少,需及时进行后期驯食管理。
出塘时,拉网锻炼 1~2 次,用密网将鱼慢慢拉起、聚集,使鱼处于缺氧状态,几分钟后,慢慢放开渔网,让鱼游回池塘,锻炼后,鱼体质可明显增强。出塘后,可进行鱼种的培育或养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717297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